一天,花斑猪正在一片美丽的薰衣草地里散步。突然,他遇到了一对狐狸母女,

狐狸妈妈亲切地对花斑猪说:“花斑猪,我马上要出去办一件急事,请你帮我照看一下小狐狸,可以吗?”

花斑猪看着可爱的小狐狸点了点头,然后牵起了小狐狸的手,就玩游戏去了。

在薰衣草地上,花瓣猪陪着小狐狸玩的可开心了,他们捉迷藏,做游戏。

狐狸妈妈看着小狐狸玩的高兴,才放心的离开了。

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狐狸妈妈回来了。

她看到小狐狸开心的样子,满意的说:“谢谢你,花斑猪,来,这个西红柿送给你吃。”

花斑猪道了谢,咬了大大的一口。

哇,酸酸甜甜的,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西红柿了。

稀里呼噜,稀里呼噜,花斑猪只用两口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西红柿给吃完了。

然后他跟狐狸母女挥手道别,回家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花斑猪觉得头顶痒痒的,他用手一摸,头上有什么东西呀?

于是他去照镜子,这一照可把他吓坏了。

“不好了,不好了,我的头上长出了一棵小苗苗,一定是我的头发脏了,种子掉进了头发里。”

花斑猪连忙去洗头,但是那棵小苗苗不仅没有被洗掉,反而因为喝足了水,飞快地越长越大了。

花斑猪去拔头上的苗苗,可是根本拔不动,他害怕极了。

“头上……头上怎么会长苗呢?我成丑八怪了。”

花斑猪怕朋友们嘲笑他,看他笑话,白天都不敢出门了。

于是天刚变暗下来,花斑猪就出门去找吃的了,可是他还是被朋友我发现了。

灰灰兔看见了花斑猪头上的苗苗,笑着说:“花斑猪,你是在准备化妆舞会吗?你这样子好可爱呀!”

“才不是呢,是头上长出来的,你快点帮我拔掉吧!”

灰灰兔觉得太惊讶了,她试着去把花斑猪头上的苗苗,可是根本拔不动。

路过的小黑熊看见,吃惊的连眼珠都快瞪出来了。

“嘿,花斑猪,你头上怎么长出苗苗了?”

花斑猪急得都要哭了:“我也不知道,小黑熊,你快把我头上的苗苗拔掉吧。”

小黑熊比灰灰兔有力气,可试了一下还是没能把苗苗拔出来,反而把花斑猪给弄疼了。

“啊……疼死我了!”儿童睡前故事

没办法,花斑猪只好放弃,无奈地回家了。

第三天,苗苗上面开出了许多黄色的小花。

第四天,苗苗上面结出了红彤彤的西红柿。

花斑猪这才知道,自己头上长出来的是一颗西红柿树,可他怎么也想不出来,自己头上为什么会长出西红柿树。

花斑猪照着镜子,发现西红柿已经结得很大了。

他把小黑熊和灰灰兔叫到了家里来,决定让他们各摘一个西红柿尝一尝。

“你们都来尝尝西红柿的味道吧!”

于是小黑熊和灰灰兔拿着西红柿就吃了起来。

花斑猪很紧张地问:“味道怎么样?”

小黑熊和灰灰兔高兴地说:“哇,太好吃了,非常好吃。”

花斑猪自己也从头顶上摘了一个来尝尝。

“哎呀,这味道和那天狐狸妈妈给我吃的是一模一样的。”

这下花斑猪可开心了,他想把头上的西红柿都分给大家尝尝。

于是花斑猪便出门去了。

一路上皮皮狗、当当猫、跳跳猴都吃到了甜甜的、世界上最好吃的西红柿,他们都跟着花斑猪不肯走了。

没过多久,花斑猪的头上只剩下最后一个西红柿,大家喊来还没吃上西红柿的花花鸡,让他摘下最后一个西红柿尝一尝。

当最后一个西红柿被花花鸡吃掉之后,大家突然发现花斑猪头上的那棵西红柿树变成了苗苗。

苗苗轻轻地摇了几下,然后慢慢地缩小,直到消失不见了。

大家都被这一幕惊呆了。

皮皮狗说:“花斑猪,你遇到了这样的好事,真是太幸运了,哎呀,我也好想头上长苗苗。”

其他朋友们也都说,希望头顶上长出一棵西红柿树。

花斑猪跟大家说:“那我们还等什么,去找狐狸妈妈吧!”

说完和朋友们一起到了狐狸妈妈的家门口,但是他们发现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道:

我和小狐狸出门去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回来。

皮皮狗、花花鸡他们虽然很遗憾,不能像花斑猪一样头顶长出树苗,但是大家吃到的西红柿味道却永远留在了心里————太美味了。

时光箱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时光女神。她把人们丢失的记忆和时间装在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箱子里,然后扔到深不见底的时光峡谷。而在人世上,有一个名叫埃里克的男人,时光女神也..

臧仓小人的故事

成语故事臧仓小人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他听说鲁平公要去..

耕前锄后的故事

成语故事耕前锄后的故事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勤奋苦读诗书。成年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他不图荣华富贵,厌恶官场黑暗,同情人民疾苦。..

至死不悟的故事

成语故事至死不悟的故事出处《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

臧毂亡羊的故事

成语故事臧毂亡羊的故事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

蕉鹿自欺的故事

成语故事蕉鹿自欺的故事《列子·周穆王》卷三:“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

蓬莱仙境的故事

成语故事蓬莱仙境的故事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光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

袒腹东床的故事

成语故事袒腹东床的故事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

虎口余生的故事

成语故事虎口余生的故事解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

见卵求鸡的故事

成语故事见卵求鸡的故事〖解释〗看到鸡蛋,就希求蛋化为鸡,而来司晨报晓。比喻言之过早。〖出处〗《庄子·齐物论》:“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

诟如不闻的故事

成语故事诟如不闻的故事宋仁宗时期,河南人富弼为人气量很大,遇到别人辱骂他时,他好像没听见一样。旁人对他说有人指名骂他,他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别人不..

误付洪乔的故事

成语故事误付洪乔的故事成语误付洪乔发音wùfùhóngqiáo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

败军之将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成语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

赤膊上阵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

近水楼台的故事

成语故事近水楼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

车载斗量的故事

成语故事车载斗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

道听途说的故事

成语故事道听途说的故事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

远水不救近火的故事

成语故事远水不救近火的故事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相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

钱可通神的故事

成语故事钱可通神的故事唐代宗李豫时,左仆射张延赏了解一件重大冤案,叫狱吏十天内了结。没想到第二天公案上有个帖子要求三万贯不过问此案。他气愤地要求尽..

金石为开的故事

成语故事金石为开的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

门可罗雀的故事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的故事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

锦囊妙句的故事

成语故事锦囊妙句的故事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

问一得三的故事

成语故事问一得三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习。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

闭门造车的故事

成语故事闭门造车的故事原文“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宋朱熹《〈四书〉或问》卷..

捋虎须的故事

成语故事捋虎须的故事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

问道于盲的故事

成语故事问道于盲的故事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求教于一无所知者,没有助益。语本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於其人,乃以访愈,是所..

顽石点头的故事

成语故事顽石点头的故事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

青出于兰的故事

成语故事青出于兰的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

颐指气使的故事

成语故事颐指气使的故事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