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形成了很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落,现有的自然村落绝大多数形成于清代中前期,蒙古语和汉语的历史地名较多。

“沟子板”、“黑兰不塔”、“一家村”、“麻花板”、“倘不浪”、“厂汉板”、“兵州亥”、“哈素海”……

提起这一个个熟悉而又拗口的地名,即便是土生土长在呼市地区的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说清一些村落名称的真正含义。

1981年2月至1982年5月,呼市地区开展地名普查显示,呼和浩特地区当时共有自然村落1138个,其中汉语村名735个,少数民族语音村名403个,在少数民族语音名称的自然村落中,除以蒙古族语音命名村名的外,还有一些以藏族、满族等语音命名。

其实,无论是以汉语,还是以蒙古语音、藏族语音或几种语音混杂命名的自然村落,都有其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宗教、民族特色,其名称的来源与背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地形地貌命名

清朝康熙末年范昭逵《从西纪略》记载:“蒙古以物名地,率多类此。”

的确,很多村镇是以所处的位置命名:如“前一间房”,因清朝乾隆年间,毕克齐韩氏迁居此地,盖一间房居住,因位于“一间房村”南,故名“前一间房”;“北淖”,蒙古语为北面的小湖泊,此外如“东地”、“南店”、“南火盘”等等。

以地形地貌命名:“哈素”,全称为“哈拉乌素”,蒙古语为青水海子(内陆湖),清朝中叶形成村落,因靠近哈拉乌素海,以海得名;“倘不浪”,蒙语平地泉的意思,该地地势低平,有下湿沼泽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因平滩上有水泉而得名;“脑包”,也译作“鄂博”、“敖包”,原是蒙古人做路标和界标的石堆,清乾隆年间,当地蒙古人在此砌起一座脑包,后形成村落;此外还有“善岱”,蒙语低洼、壕沟之意;还有“沙梁”、“东沟”等。

以村舍房院的特征、高低、新旧甚至颜色形状命名:如“呼和板”,意为青砖房子;“三间房”,因1929年讨合气村赵、云、冯三户在此种地,因各盖了一间房而得名;“善友板”,即“沙拉白兴”,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房子,因村内的房子多为红黄色;“依肯(克)板”,蒙古语意为大房子等等。

以定居者情况命名

以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命名的也很常见:如“岱州营”、“忻州营”,最早定居者大多来自山西代县、忻县地区;“麻花板”,定居者最早来自山西省河曲县麻花梁。还有以聚居者姓氏命名的“耿家营”、“段家窑”等。

以当地住户从事的生产劳动命名:如“水磨”,清朝初年,迁居此地的居民建了十几盘水磨,利用水磨沟的水加工粮食和香料,故而得名;此外还有“毕克齐”,俗称“毕前气”、“毕斜气”,曾用名“毕气克气”,古书记载“毕七沁”,意为先生或旧书吏,据清朝康熙末年范昭逵《从西纪略》载:“‘毕七沁’,犹言能书者。传言,元太后命汉官写经,年久不归,安土于此,今人毕其后,蒙古以物名地,率多类此。”另传,以阿尤喜为首的一批蒙藏兼通的文人在蒙译大藏经书《甘珠尔》时,分别居住在“大毕克齐”和“毕克齐”。此类还有“阿亦格沁”,意为木碗匠驻地;“沙尔沁”,挤奶人驻地;“石匠营”、“银匠房”等。

另有以工商业字号名称命名:如“四合兴”、“和顺店”、“大兴昌”等。

康熙前期(1661~1671年),鼓励各地大规模开垦荒地,晋、陕、冀的人民纷纷“出口外”定居,所定居之地,有的以放垦所编号码为村名,如十一号、三十号、郑家三号等等。还有的是以拥有几犋牛作为村名,如“六犋牛”,有的是以合股开荒的地股数作为村名,如“七股地”;而有的则是以租买土地的份数(清代大青山后山地区以方圆一华里为一份)作为村名的,如“二份子”等。

以名胜古迹命名

众所周知,呼和浩特地区有着很多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而不少地名又与此有关。

如保合少“大窑村”,是大窑旧石器时代制造厂所在地;“古城”,即战国和秦汉时代的云中古城旧址;“石人湾”,村旁有数尊古代石人;“塔布图力亥”,蒙古语意为村旁有五座大土堆即五个古墓堆;“白塔”,古丰州万部华严经塔所在地;“焦赞坟”,传说是宋代将领焦赞的坟墓所在地等。

还有的村名,来源于一段传奇式的故事。如托克托县的“黑水泉村”,在县域东六十华里处有一眼泉子,其本名为明水泉,但人们不称其雅名,却称俗名“黑水泉”,此泉虽值严冬,但不结冰,泉水涌出胜似温泉。在托县县城东北六十华里,还有一个“满水井村”,据传满水井村内有一眼约十余丈深的水井,水味甘甜,清代归化城养驼户每于放场时,都到这里放牧。虽有数千峰骆驼,但日饮此泉,不见井水减少,井水老是与地面相平,井所在的村落被称为“满水井”。

受藏传佛教传播的影响

明朝隆庆年间,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筑库库和屯定居后,被明廷授镀金银印,封为“顺义王”。

阿拉坦汗皈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当地建起了不少喇嘛寺庙;前清时期,清廷亦把佛教奉为国教,继续在各地修建寺庙,呼和浩特地区更是寺庙林立,喇嘛众多,故有所谓“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如大召、小召、乌素图召等。

那时呼和浩特地区形成的村落名称,大多与喇嘛教有联系。如,喇嘛营湾、沟、圐圙、庙、盖等名称至少有20多个,其历史典故大多是由于曾经有喇嘛在当地活动、生息、居住或逗留过。此外,班定营的“班定”是藏语,是以一名藏传喇嘛教徒命名,彭顺营,也是藏语喇嘛名。

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板升(申)”,蒙古语有城、屋、堡子之意。

呼和浩特地区的村落名称中,带有“板”或“板升(申)”村名的自然村落就有50多个。元代之前的呼和浩特地区,由于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是村落稀疏、人烟稀少的游牧或半农半牧区。

16世纪初,蒙古土默特部在阿拉坦汗的带领下,开始长期驻牧于土默川,使荒滩重新成为优良牧场。此时,山西、陕西、河北等地不堪忍受明廷剥削压榨的汉人,纷纷流亡到土默川定居谋生,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到1571年,土默川已聚集汉人5万余。在数十年中,蒙汉族人民在东西三百里、南北二百里的范围内开垦了万顷良田,在大黑河两岸,建起了数百个“板升(申)”村庄,土默特部也有人建起二千多人居住的村庄,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牧业。这就是阿拉坦汗时期出现的“板升(申)”和“板升(申)农业”。

“板”或“板升(申)”村落名称由此而起。明清时代,土默川上以“板升(申)”称村名的自然村落有数百个,有的“板升”干脆被人们简称为“板”。

呼和浩特地区有70%以上的自然村形成于清代康、雍、乾三朝约150年之中,这与清廷当时的移民实边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出托城北阁儿外,哈拉板升(申)来得快;走五申,过伞盖,祝乐沁,公布到善岱;口肯板申挨杭盖,塔布、帐房、波林岱;前后合理、麻合赖,东西红岱到袄太;大里堡,兵州亥,一程子就到北门外……”这句顺口溜,说的是旧日的呼和浩特地区从托克托县城到归化城的大体路线,人们用“顺口溜”很上口押韵地把沿途所经过的主要村落串连起来,说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金石为开的故事

成语故事金石为开的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

门可罗雀的故事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的故事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

锦囊妙句的故事

成语故事锦囊妙句的故事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

问一得三的故事

成语故事问一得三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习。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

闭门造车的故事

成语故事闭门造车的故事原文“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宋朱熹《〈四书〉或问》卷..

捋虎须的故事

成语故事捋虎须的故事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

问道于盲的故事

成语故事问道于盲的故事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求教于一无所知者,没有助益。语本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於其人,乃以访愈,是所..

顽石点头的故事

成语故事顽石点头的故事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

青出于兰的故事

成语故事青出于兰的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

颐指气使的故事

成语故事颐指气使的故事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唐·..

顾曲周郎的故事

成语故事顾曲周郎的故事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

马革裹尸的故事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马革裹尸,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食言而肥的故事

成语故事食言而肥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

鱼目混珠的故事

成语故事鱼目混珠的故事从前,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

成语故事骑鹤上扬州的故事这个成语出自《说郛(f)商芸小说》。陶宗仪是元末明初时的文学家。他曾于元朝末年考进士,但没有考中,明朝洪武年间曾任教官。..

鹬蚌相争的故事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战国时候..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

成语故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

驿使梅花的故事

成语故事驿使梅花的故事南北朝时期,陆凯与范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一年早春,陆凯遇到去长安的驿使,就折下一枝盛开的梅花,托信使带给远在长安..

齐大非偶的故事

成语故事齐大非偶的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

一只旧鞋

睡前故事一只旧鞋很久以前的一天,动物们在小河里发现了一只旧鞋。虽然这只鞋大得出奇,但当时大家都认为它没有用处。几天后,蝴蝶姑娘飞过小河,..

断织劝学的故事

成语故事断织劝学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

逾淮之橘的故事

成语故事逾淮之橘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个小偷说是齐国人。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逾淮为枳,齐国人到楚..

生吞活剥的故事

成语故事生吞活剥唐朝时期,河北枣强县有一个叫张怀庆的武官,喜欢附庸风雅,文学水平却比较低。为了追求虚名,他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好诗句改头换面后说成..

渔人得利的故事

成语故事渔人得利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

七纵七禽的故事

成语故事七纵七禽的故事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撤军时,南方彝族首领孟获纠集残兵余勇来袭击蜀军。双方一交锋就活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

成语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

作奸犯科的故事

成语故事作奸犯科的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积极准备两次北伐,..

雄材大略的故事

成语故事雄材大略的故事西汉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安定团结。汉武帝即位后,他罢黜百家之言,独尊儒家文化,他广泛收罗人才,兴大学..

车笠之盟的故事

成语故事车笠之盟的故事传说古代苏越一带风俗淳朴,凡初次同人交往,就封土坛,拿出鸡犬等作为祭品,向天祷告说: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

代为说项的故事

成语故事代为说项的故事唐朝时期,江东年轻人项斯,字子迁,参加会考开始没有什么名气,别人拿他的卷子去给杨敬之看。杨特别喜欢就作诗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