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岭的传说
清朝时候,农安县新农乡东南,伊屯河(今伊通河)北岸有一道土岭叫欢喜岭,这道土岭在没有这个名字以前说不清叫什么名字,岭上岭下也无人居住。
相传这个地名的来头和清朝廷派侍郎噶尔图验视伊通河有关,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有一年,康熙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防御老毛子(也叫大鼻子)侵略黑龙江流域,调集重兵防守。并总结了顺治皇帝在进行抗俄战争中由于长途行军,粮饷不继,以致半途而废的教训。这次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将大批粮草、军火和其他军需物资运往黑龙江,经过与臣下反复商议决定,组成一条纵贯东三省的水路联合运输线。想通过水路顺流行船,往北运送军粮、军器、辎重,情况紧急时,水陆齐运,保证军需。因此,特派人验视沿途江河水势情况。
侍郎噶尔图奉旨来到吉林乌喇城(今吉林乌拉街一带。吉林:是满语转译吉林乌拉,就是“沿江城市”的意思。)同副都统乘船验视水势。当时正是夏季多雨的季节,三天两头就是一场雨,刚乘船不大工夫,满天布满了锅底云,下起了大雨,伊通河水白浪涛涛,浪花掀起数尺,行船像个长形葫芦似的在河里巅簸起伏,摇摇晃晃很不稳当。船上的人都蜷缩在舱中,吉林乌拉副都统慌了手脚,忙说:“侍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船要‘栽楞’大劲了,沉下去可就糟了,这可咋办呢?”侍郎见副都统心中惊恐,便斩钉截铁地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圣旨巡河,心坚如铁,有何可怕!”
说起来也怪,就这样在河里飘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清早,在靠近岸边的一道土岭下停了下来,船上的人高兴地跳上了岸,扶着侍郎登上了土岭,这土岭弯弯曲曲像一条土龙,蜿蜒起伏。这几天人们的心里总是提溜着,一点不托底儿,这回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家乐得连关老爷姓啥都忘记了。
侍郎噶尔图捋着小黑“嘎牙胡”笑着说:“与我同舟者,今日大难不死,多亏皇上恩典,圣德感天啊!”大伙听了一齐面朝南三跪九叩。这时云消雾散,红日东升,清澈的伊通河水,照得波光鳞鳞,举目再望雨后岸边的花草格外新鲜。附近的老百姓听说京城来大官验视伊通河,都争先恐后跑来观看,侍郎满脸带笑地站在土岭的最高处,对大家说道:“各位乡民,此岭是我等转危为安之宝岭,转忧为喜之宝地,此河北运军粮必成,定能安疆定邦,应把此岭命名为欢喜岭!”众人一听,拍手称赞,这样欢喜岭的名字便叫开了。
侍郎噶尔图、副都统等人由伊通河一直验视到入松花江口处,要了解的情况完全查明。回京启奏皇上说:伊通河水深二丈,宽十丈余,正好行船,沿河两岸,多平地,少丘岭,树木繁茂,粮草丰盛,遇有兵慌马乱的年头,利运军粮军器,此乃兵家必取也。
康熙皇帝听了确切的奏报,龙心大悦,认为可行,下旨造船,建筑粮仓,沿途设兵驻防,保证军需征调和水运。接着,康熙又展开外交攻势,光明正大地向俄国宣告大清帝国以武力巩固国防的决心,老毛子吓破了胆,有效地制止了俄国向黑龙江流域扩张,收复了失地,保卫了边疆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