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村镇地名拾趣
包头,背靠阴山,南望黄河,东通京津,西接西北,北与蒙古国沟通,南与鄂尔多斯、陕西呼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民国初,包头已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水旱码头和皮毛集散地,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
日久天长,这里形成了很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落,而现有的自然村落绝大多数形成于明代中叶至民国早期,蒙古语和汉语的历史地名较多。
“甲尔坝”、“赵家营子”、“曹家营子”、“昌福窑子”、“万水泉”、“厂汉村”、“美岱桥”、“二十四顷地”……提起这一个个熟悉而又拗口的地名,即便是土生土长在包头地区的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说清一些村落名称的真正含义及由来。
其实,无论是以汉语,还是以蒙古语音、藏族语音或几种语音混杂命名的自然村落,都有其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宗教、民族特色,其名称的来源与背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地形地貌命名
清朝康熙末年范昭逵《从西纪略》记载:“蒙古以物名地,率多类此。”
很多村镇是以所处的位置命名:如“后营子”,“后营子”原系蒙古语,是白石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落最初建在今后营子村东北产白石头的小山下。不久之后,在该村的前面即向南六里处,从外省来的农民也建立了一处村落,所以人们便把这两个村子分别叫后营子和前营子。
“井坪”,位于东河区西脑包北,蒙古语为牧场,自清代晚期,该地区陆续有山西忻县农民来此租地垄葱种瓜,所产大葱味浓醇厚,所产香瓜,香甜可口,曾名扬包头市。此外还有“圪奔沟”,村名为蒙古语,意思为弯曲不平的地方,该村位于东河区城区以北;“赛忽洞”,紧依东河城区,村名为蒙古语,意为好水井。“壕赖沟”,东河城区东,村名也是蒙古语,意为弯曲的沟。
“阿塔”,蒙古语为有金子的山,现今固阳县金山镇因北靠阿塔山,故称金山镇。“圪旦”、“圪堵”,东河区有王家圪旦,九原区有索家圪旦;九原区有段世圪堵、南圪堵和乔圪堵,之所以起名“圪旦”与“圪堵”,就是缘于本地人把地形凸起的地方叫“圪旦”或“圪堵”,两者稍有区别就是叫“圪堵”的村名多靠近黄河,因害怕水淹便将村落建在高处。“土黑麻淖”、“明沙淖”两个村分别位于九原区和土默特右旗,“淖尔”蒙古语意为“湖泊”,也因两村周边曾有湖泊,因水而得名;“脑包”,如东河区的“西脑包”。“脑包”也译作“鄂博”、“敖包”,原是蒙古人做路标和界标的石堆。清乾隆年间,当地蒙古人在此砌起一座脑包,后形成村落;此外还有“善岱”,蒙古语为低洼、壕沟之意。
以定居者情况命名
自明朝中叶俺答汗与三娘子“放垦”,直至京绥铁路1923年修至包头,更多的晋北、陕北、冀北汉民走西口来到包头,以这些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命名的村落散布于包头市各旗县,十分常见。
在包头,人们能够发现许多村名叫什么“窑子”,如九原区的“尹六窑子”,青山区的“昌福窑子”,石拐区的“二相公窑子”等等。这是因为最初从外省逃荒来此的贫苦农民,无钱建房,多挖窑洞居住。“二相公窑子”位于包固公路15公里处,在清代,因村里出了文人相公,排行老二,人们便把该村叫作二相公窑子。还有东河区的“刘柱窑子”,因最早来此定居的刘柱,所以人们便取村名叫刘柱窑子。
以当地住户从事的生产劳动命名,如石拐区的“西胜店”,西胜店村位于包固公路大德享收费站以北14里山沟内,在清末该村老户石三栓曾开车马店,店名叫西胜店,接待过往客商和大车,故而得名;“银匠窑”,位于东河区巴彦塔拉东大街,因清同治年间有一张银匠在城里设银匠炉,而其家住在城郊东南的村庄,便起该名。此外还有“马场”,“大德恒”,两地紧邻,因清代包头有家“蒙古行”叫“大德恒”,在这里设场放牧,而放牧地点正是现如今的“马场”,所以两村皆有现如今的村名。
另外,还以村子的人口、居住状况等命名,九原区的“哈林格尔村”,蒙古语意思为“二十户人家”,东河区的黑麻板村,蒙古语译为“简易的房子”。
以名胜古迹命名
众所周知,包头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留下的印记,而不少地名又与此有关。
以长城命名,在包头赵长城沿线一带的村落,有的村名就与赵长城有关。二相公窑子东北一里处叫古城壕,相传古时也是个村落,今已变为耕地。由东边墙村往西行约四里,便是今青山区兴胜镇的西边墙村,因本地人把赵长城叫边墙,这两个村都在边墙通过的地方,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才分别取名东、西边墙。再如九原区原新城乡境内的边墙壕村,也是因赵长城通过该地而取名的。
以历史遗址命名,如九原区麻池镇“古城村”,是西汉时期临沃县城址,分为南、北两城,它也是迄今汉朝在包头地区修建的最大城郭;“古城湾”,因西汉时期的稒阳县城址设于此,再加上紧依黄河一湾道,故起此名;土右旗的“石人塔”,得名于村旁一小山上有尊古代石人。
还有的村名,来源于一段传奇式的故事。如现今的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在该镇原果树队村位置,清朝中叶走西口来此的山西人发现该村内有许多泉眼,这里的泉水虽值严冬,但不结冰,泉水涌出胜似温泉。由于该地泉眼众多,当地居民称呼这里为“乱水泉子”,因该名字不雅,后来在民国时期改名为“万水泉”。
广受藏传佛教传播影响
明朝隆庆年间,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在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屯定居后,被明廷授镀金银印,封为“顺义王”。自此,阿拉坦汗皈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并在大青山南北建了不少喇嘛寺庙;前清时期,清廷亦把佛教奉为国教,继续在各地修建寺庙,包头地区更是寺庙林立,喇嘛众多,不仅有最早的喇嘛寺庙“美岱召”,还有自治区境内最大的喇嘛寺庙“五当召”,更有分别掌管着西到宁夏,东至呼市之间所有喇嘛寺院行政工作的旗庙“梅力更召”、“昆独仑召”与“沙尔沁召”。
那时,包头地区特别是沿大青山一线形成的村落名称,大多与喇嘛教有联系。如喇嘛营湾、大股、圐圙、甲坝、盖等名称至少有20多个,其历史典故大多是由于曾经有喇嘛在当地活动、生息、居住或逗留过。
“沙尔沁的辣椒,海岱的蒜,鄂尔格逊的闺女不用看”这句民间谚语,说的是三个村落的特色,非常诙谐。人们用“顺口溜”很上口押韵地把饶有特色的主要村落名字串连起来,说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所以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