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的故事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
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他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
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种叶子。
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也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
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的故事
出处 《欧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释义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主流和本质。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故事
《鹖冠子天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成语示例》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2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启示:本故事告诉我们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意义: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人。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贪婪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