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桑枢
成语故事原宪桑枢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贫困,学道而不能身体力行叫病,我是贫困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面有愧色。
耶酥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为吃什么担忧,也不要为穿什么忧虑。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服。”
“原宪桑枢”喻指安贫乐道。
(出自《庄子·让王》和《耶稣传》)
历史故事尹枢的生平简介 尹枢中状元时真的七十多岁
考试,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年龄特别大的和年龄特别小的两个极端都特别引人瞩目。年纪小的考了好成绩,大家会夸他聪明能干;年纪大的还在考试,大家会好奇他都这个年纪了为什么还在考。
唐朝时期有个七十多岁的状元,他为什么七十多岁了还在考试?而且他的状元之称得来的方式也十分另类,因为他是自荐当上状元的。
这位七十多岁的状元名叫尹枢,唐朝人,他才华横溢,在文坛上负有盛名。
尹枢应试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件事在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的,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尹枢到底是什么来头。当年的主考官是杜黄裳,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科举的主考官,为了圆满完成他的工作,他想了很久要如何才能选到那些真正的有才之人。
为了公平公正,杜黄裳不任用认识的人来帮他,但他担心会出现评判不公的情况,所以三场考试结束之后,杜黄裳就当着五百多位应试的举子的面,说:诸位学士都是全天下最优秀的一批人,怎么就没人肯帮我一把呢?
杜黄裳的话说完了,场面十分尴尬,因为五百多人全都沉默起来,一时之间竟真的无一人肯帮杜黄裳的忙。
就在杜黄裳心灰意冷之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站了出来,他独自上前询问杜黄裳:我该怎么帮你呢?
杜黄裳一笑,道:没有人写榜。
尹枢就是这位七十多的老人,他对杜黄裳说自己愿意帮忙写榜,然后就当场提笔评判众位考生,按照名次从低到高来写,每个人看他写的评语都十分信服,写到最后,只差一个榜首,尹枢却愣着没落笔。
杜黄裳问尹枢:写谁较好?
尹枢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他自信道:非老夫不可!说完就在榜首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杜黄裳对尹枢的自信感到吃惊,然而再细细一想,这状元的确非他莫属,最后那一届的状元就定为尹枢了。
虽然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谦逊为美德,像尹枢这样的行为,极可能被扣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无耻犯上的帽子,但是尹枢的才学的确出众,他担得起那任状元的名号,也就无伤大雅了。
尹枢不是自大,他拥有的不过是过人的胆识和异乎寻常的自信罢了。
另外,尹枢还有一个亲弟弟叫做尹极,尹极后来也成为了状元,他们兄弟俩被誉为梧桐双凤。
历史故事昭宪太后生平简介 昭宪太后为何要赵匡胤传
历史遗留下许多疑团,宋代的烛影斧声就是一大疑案,至今也引人争论不休。
所谓烛影斧声讲的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于亲弟弟赵光义的故事。
有说法称宋太祖根本没下过这道指令,他暴死之后,赵光义为了名正言顺的登基为帝,所以故意编造了这个谎言,说不定赵匡胤就是被他谋害的!
赵光义即位之后,提出了一个世人闻所未闻的金匮之盟,说是当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之母昭宪太后还在世的时候与赵匡胤共同立下的。赵匡胤去世以后,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赵光义百年之后,皇位又将传给弟弟赵廷美。
关于这份金匮之盟,有人说它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人说它是假的,因为昭宪太后和赵匡胤两位当事人都已去世,谁也没法出来替赵光义作证。
我们回到两位当事人身上,当时的他们真的有可能立下这样一份遗诏吗?
历史上的昭宪太后十五岁嫁给赵弘殷为妻,先后共生育五子二女,在所有子女中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最为出众。
后周时期,赵匡胤在朝廷官居要职,深受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与信任,周世宗去世之前,还将儿子柴宗训托付给赵匡胤。
昭宪太后为儿子赵匡胤感到骄傲,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自己做了皇帝。有人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昭宪太后杜氏,称:点检已经当了皇帝!杜氏听了一点也不意外,她淡定的说:我这个儿子一向胸怀大志,现在果然如此啊!
赵匡胤称帝以后,将杜氏尊为皇太后,史称昭宪太后。
那时,许多人都来给杜氏贺喜,但是杜氏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有位文臣大着胆子说:臣听说有个词语叫母以子贵,现在太后的儿子当了皇帝,太后为何不高兴?
昭宪太后回答:我听说当皇帝都是很难的,皇帝管理全国百姓,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昏庸无道的话就连普通人也当不了,我就是担心他。
后来,昭宪太后病重,赵匡胤亲自照顾母亲服药进食。为了让母亲早日康复,赵匡胤甚至下令赦免死罪以下的囚犯。但是,昭宪太后最后还是支持不住,到了弥留之际,赵匡胤就待在太后身边,听太后还有哪些遗言要交代。
昭宪太后问:你知道你为何能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我能得到天下,是父母积德所致。
昭宪太后说:不对,你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周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如果周世宗的儿子年长德高,轮得到你吗?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你死后一定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立长者为君,是国家的福气啊!
赵匡胤不敢在这个时候忤逆母亲,只好连连答应,昭宪太后得到肯定的回答,才闭眼去世。
如果赵光义所说的金匮之盟是真的,那大概就是以上这种情形下所立。不论赵光义有没有谋害赵匡胤,这皇位最后都落到了他的手里,而他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于是将其一贬再贬,把弟弟活活气得吐血而亡!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n bīng b d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蓝田生玉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