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满城风雨的故事

潘大临是宋代黄州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写信来问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吗?”潘大临回信说:“关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够写出好诗来。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听到窗外风吹打着树林的声音,我便起来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可是这时收租金的人却突然来了,这让我完全失去了兴致而无法再写下去了。因此我现在只有这一句寄给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黄州潘大临工诗,有佳句,然贫甚……临川谢无逸以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幽默故事满城尽是报料人

张三和李四下了岗。张三在家靠码字混稿费生活。李四就不同了,没啥特长,还有糖尿病,人瘦得似乎见风就倒,李四听说散步对治病有奇效,便天天在城里遛起弯来。

张三对着电脑写呀写,天长日久颈椎就坏了,还得了肩周炎,由原来一个力比武松的壮汉,变成一个弱不禁风的“黛玉”。李四呢,坚持遛弯后脸色日渐红润,人也开始发福,连血糖都正常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四遛弯时靠一部破手机,居然收入不菲,不出三个月,破手机换成了“苹果”,还是3G的。

张三看在眼里纳闷在心里:李四一不善文二不会武,除了酒量好没啥特长呀,天天遛弯咋能挣这么多钱呢?

张三媳妇一般是不发火的,只是这次孩子的学费一直交不上,她才指着张三的鼻子说:“写写写,那点稿费还不够水电费,你不会跟人家李四学学?”张三委屈地说:“人家能告诉我呀?”媳妇就把指张三鼻子的手稍稍抬高五公分,用力点了一下:“不去试试,咋知道人家不说呢?”

张三只好厚着脸皮去找李四讨教,哪想到李四一点不保留:“咱俩一样,都是靠报社稿费吃饭。”张三打个激灵: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李四也写起文章来了?李四见张三一副不解状,呵呵笑了:“我可没你那水平,不过你是用脑子写,我是用眼。”张三彻底糊涂了:用眼也能写稿子?李四就把刚买回来的报纸递给张三,张三一看大吃一惊,一篇署名李四的报料新闻,线索费200元。李四一天的收入就赶上张三费心劳神一个礼拜的了!李四似乎看透了张三的心思:“要不现在随我出去转转。”

李四带着张三来到街上,没走多远,就见前面路口围了一群人,原来是一辆QQ车把人家的一条狗给压了,狗主人扛着大锤堵在车前要赔偿呢,张三便催李四赶紧打电话报料,李四却摇着头说:“这样的不行。”张三问为什么,李四说:“看来你是真没经验,这狗咬人的事不是新闻,人咬狗的事才是新闻。”

张三随李四继续往前走,突然,李四边跑边开始打手机,原来是耍猴的人没看好猴子,有只猴子跑到路上,把一个吃香蕉的孩子推倒了,孩子的一只手血淋淋的,不但手里的香蕉被猴子抢了去,嘴里含着的半截香蕉也被猴子掏了出来,把孩子的脸上挠得呀,一道道净是血口子。

李四赶忙对着手机大喊:“高记者,快来花鸟市场,猴子咬人了。”张三则忙着救人,等张三把骑在孩子身上的猴子撵走后,耍猴的人才赶过来把猴子牵走。

李四打完报料电话,跑过来喜滋滋地对张三说:“这条新闻至少50元。”说罢,歪头看了一眼地上的孩子,突然惊叫起来:“巍巍,怎么是你呀?”那孩子冲李四喊了一声“舅舅”,哭得更凶了。“这还了得?”李四火冒三丈,跺着脚说,“奶奶的,这耍猴的人呢,跑了?”李四撒开脚丫子去追耍猴的人,边追边喊:“站住,别跑!”耍猴的人才不信他的呢:不跑?不跑等着挨揍呀?得赶紧跑!

李四的身体素质怎么赶得上耍猴的人呢?眼看越追离得越远,李四急中生智,从路边修车的摊前拖过一辆自行车翻身骑了上去,正好是段下坡路,李四使劲地蹬着自行车,很快就撵上了耍猴的人。奇怪的是,李四不但没停车,那车子反而借着下坡的惯性,飞快地继续向前驶去。张三见状赶紧喊道:“停车!快停车呀。”这时,修自行车的老头说:“这车子,车闸我还没按上呢,前轮也没上螺丝。”修车人边说边打手机:“晚报刘记者吗,花鸟市场有人抢车……”

李四骑着没有车闸的自行车,瞬间超越了一辆电动车,随后又超过了一辆摩托车,看那速度,大有超越前面那辆正在疾驶中宝马车的样子……此时,倘若再不停车,后果不堪设想。幸好李四急中生智,让两只脚着地,虽然脚上的皮鞋很快就磨掉了后跟,可总算让车子慢了下来。就在此时,自行车却突然散了架,李四连人带车摔在了马路上,只有一只自行车前轮借着惯性继续往前滚,冲着路边一家炸油条的摊点而去,赶巧油锅前有个板凳,车轮碰到板凳后一弹,直接落进了热气腾腾的油锅里。幸亏此时油锅前没人,那车轮滚进油锅后,立时砰砰炸响,把店主吓得没命地跑,边跑边打手机,估计是打110求救吧?谁知那店主冲着接通的手机喊道:“电视台王记者吗,花鸟市场这边出大新闻了,油炸车轮子……”

摔倒在路上的李四听到了店主打的报料电话,立时后悔万分:刚才自己被摔晕了,忘了打电话报料,这条新闻……可惜呀!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n bīng b d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欲速不达的故事

成语故事欲速不达的故事故事一: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

死灰复燃的故事

成语故事死灰复燃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

死不瞑目的故事

成语故事死不瞑目的故事公元189年,凉州豪强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孙坚是东汉末年人,为郡..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故事

哲理故事人生的1,2,3,4,5,6,你值得相信人生1条路:走自己的路,也要留路给别人;人生2件宝:身体好、心不老;人生3种朋友:

殃及池鱼的故事

成语故事殃及池鱼的故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出自: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意可解如下:从前,有个地方,城..

比肩接踵的故事

成语故事比肩接踵的故事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

水滴石穿的

成语故事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汗马功劳的故事

成语故事汗马功劳萧相国,即萧何,辅佐刘邦称帝的首要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为酂侯,赐予丰厚的俸禄。而其他..

汗牛充栋的故事

成语故事汗牛充栋的故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

渐入佳境的故事

成语故事渐入佳境的故事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著名的画家..

涸辙之鲋的故事

寓言故事涸辙之鱼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

炙手可热的故事

成语故事炙手可热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

满城风雨的故事

成语故事满城风雨的故事潘大临是宋代黄州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写信来问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吗?”潘大临回信说:“..

熟能生巧的故事

成语故事熟能生巧的故事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

物以类聚的故事

成语故事物以类聚的故事源于《战国策·齐策三》。春秋战国时,齐宣王招告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贤士在一天内给他推荐了7个有..

狐疑不决的故事

成语故事狐疑不决的故事黄河每年冬天都会结冰,但在深秋之时,河面刚刚结冰,冰层厚度难以估计,人们不敢贸然从冰上通过。于是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先让狐..

瓜代有期的故事

成语故事瓜代有期的故事“瓜代有期”、“及瓜而代”都是指两人轮流戍守一地,瓜熟时赴任,来年瓜熟再派人交接;后来引申为有一定的轮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

病入膏肓的故事

成语故事病入膏肓成语解释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

画荻教子的故事

成语故事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

目无全牛的故事

成语故事目无全牛的故事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

痛饮黄龙的故事

成语故事痛饮黄龙的故事成语出处:北宋末年,北方金国(女真族)大举南侵.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抵抗,他们连连取胜,收复了大片失地,还准备度过黄河,向北追击。岳..

矮子看戏的故事

成语故事矮子看戏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小镇,镇上有个小矮人,身高不足三尺,他特别喜欢凑热闹。一天,他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一阵锣鼓声传来,心想:真热..

短兵相接的故事

成语故事短兵相接的故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九歌》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祭祀他们,歌颂他们的忠毅。诗文内容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

磨穿铁砚的故事

成语故事磨穿铁砚的故事成语出处: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坐破寒毡,磨穿铁砚。自夸经..

破甑不顾的故事

成语故事破甑不顾的故事典故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成语..

积羽沉舟的故事

成语故事积羽沉舟的故事【发音】jīyǔchénzhōu【释义】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

秦镜高悬的故事

成语故事秦镜高悬的故事【释义】秦镜: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悬:挂。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不徇私情。也比喻人料事清..

筚路蓝缕的故事

成语故事筚路蓝缕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shù]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下军副将栾[luán]书极力反..

纵虎归山的故事

成语故事纵虎归山的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

网开三面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