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管鲍分金

“要学管鲍分金,不学孙庞斗法”的典故,在民间广为传颂。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据传是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和管仲(安徽颍上县人)年轻时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两人情深意真,亲如手足。鲍叔牙自幼就精通诗书,礼仪,且为人耿直忠厚,珍惜友情,从不把金钱名利看在眼里。管仲呢,则爱占小便宜,惜财如命,不把友情放在心上,做出了很多让人讥笑的荒唐事。

有一年,鲍叔牙出资本和管仲合伙到南阳经商,赚了很多钱。管仲看着那堆白花花,黄澄澄的金银,又打起了小九九,不征得鲍叔牙同意,一意孤行,把所赚金银分成三份,给鲍叔牙一份,自己独得两份。鲍叔牙也不计较,把应得的利金重又投进本资中,继续和管仲做买卖。

没有不透风的墙,管仲一而再,再而三地多占金银,被商友们知道了,便同情地劝鲍叔牙:“叔牙呀!经商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赚些蝇头小利,养家糊口,扩家建业吗?你和管仲合伙,自己掏本钱,下力在前头,理应多得利金,他管仲大子儿不投一个,且又投机取巧,多贪利金,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常言道:无本难求利,你不是脑子有毛病吧?”

鲍叔牙听了商友的劝导,不以为然地笑笑说:“见钱眼开是人的本性,管仲是人,岂能例外,但贪财者有两种:一种是贪财为己,想过花天酒地的富足生活,一种是家道贫寒难以度日,猎财是为了孝敬双亲,建家立业,管仲就是后者,他家境贫寒,高龄老母过着饥一顿,饱一顿,衣食无着的苦日子,所以才取出双金赡养娘亲,尽儿子的孝道,我心甘情愿地任他取财。”商友们对鲍叔牙地高风亮节佩服的五体投地,便把他的义举广为传颂,这便是民间流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

据历史所传,鲍叔牙与管仲曾在嬴国做过买卖,分红的确切地点在今莱城区方下镇的小义和村,此村早年叫“义和沟”,村名即由管鲍分金而来,而且附近的村庄,也多由此而取名,比如乔义和沟、李义和沟等,后演变为乔家义村、李家义村等。

那时候,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止。管仲曾三次被征入伍,但每次打仗,他都从战场上逃回了。人们纷纷讥笑他是个胆小如鼠的怕死鬼。鲍叔牙听说后,力排众议地解释说:“管仲是个爱国心很强的好男儿,但自古忠孝不能双全。他之所以从战场上跑回来,只因心中挂念老母。老人家膝下只有他一子,需要他的照料,这哪里是个胆小如鼠、给男子汉大丈夫脸上抹黑的逃兵,依我看来,他是尽仁尽义尽孝的大丈夫哩!”

管仲万分感激鲍叔牙的知音义举,很想为他办些好事。可事与愿违,一件事情也没办好不说,反而弄巧成拙给鲍叔牙制造了很多困难,真心实意地帮了“倒忙”。人们气愤不过,说管仲是个恩将仇报,没有用的小人。鲍叔牙急忙劝解说:“管仲是受人滴水,以涌泉相报的真君子,他本领非凡,只是没有成熟的机遇而已。再说看人怎能从一两件小事上下定论呢。”鲍叔牙的话传到了管仲的耳朵里,他非常感激处事有方、珍爱友情的鲍叔牙。自此,两人取长补短,结下了刀割不断的深厚友谊,成了令人敬慕的莫逆之交。

后来,鲍叔牙做了齐僖公三儿子小白(桓公)的师傅,管仲做了僖公二儿子纠的师傅。一对好朋友,同时当了两个公子的师傅,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美谈。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长子齐襄公继位,他荒淫残暴,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到了公元前686年,民不聊生的齐国终于爆发了内乱,堂弟公孙无知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襄公自立为王。为保主安,鲍叔牙保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和召忽护公子纠躲避到鲁国。时隔一年,公孙无知便被忍无可忍的齐国贵族诛杀。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逃难在外的小白和公子纠都想成为齐国的新君。莒国和鲁国的君王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乐于帮助他们。鲍叔牙仔细地分析了齐国的形势后,恳请小白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

逃难在外的公子纠,也接受了鲁庄公派出的兵车,星夜返齐。当听说小白已从莒国动身,便派管仲率兵埋伏在通齐的大路上截击。不久,小白的车马便出现在大道上。管仲拉弓搭箭,射中了兵车上的小白。

管仲认为小白已死,便派人向公子纠报捷。公子纠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以为再也没有了竞争对手,便缓慢地向齐国进发。其实,管仲的那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铜制带钩,小白随机应变装死瞒过了管仲。突然的变故让鲍叔牙惊醒,他自知危机四伏,便嘱咐小白躲进辒凉车内继续欺骗管仲。队伍快马加鞭,赶奔齐都临淄。鲍叔牙先进城游说齐国大夫,在齐国正卿高氏和大夫国氏的帮助下,小白顺利地登上了君位。他就是后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念念不忘鲍叔牙的功德,准备让他担任相国。鲍叔牙坦诚地对齐桓公说:“你想治理齐国,用我和高傒就够了。如您想建立霸业,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惊讶道:“你不知管仲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说:“治理天下在于宽仁的才智,不能局限在恩仇二字上。”

齐桓公又问:“管仲的才能比你如何?”

鲍叔牙答:“管仲有五点比我强:一、宽以从政,惠以爱民。二、治理江山,权术安稳。三、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四、制定礼仪,风化天下。五、整治军队,勇敢善战。我主不能以一箭之仇错过了求贤的机遇。再说那一箭是公子纠令他射的。您只要化仇为友,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像忠于公子纠那样为您效忠。”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决定重用管仲。

管仲保公子纠来到齐国,听说新君王正是被射死的小白,不禁大吃一惊,慌忙报知鲁庄公。鲁庄公当即派兵,想用武力来恢复公子纠的君位。齐桓公率军在乾时大败鲁军,乘胜追击,兵入鲁国境内。鲍叔牙当即向鲁国提出要求,一是处死公子纠,二是交出管仲。鲁庄公见公子纠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杀死公子纠,用囚车装了管仲,派役夫送往齐国。管仲对鲍叔牙的用意心知肚明,他怕鲁庄公改变了主意,便心生一计,教役夫唱歌解除疲劳。役夫们边走边唱,越唱走得越快,终于提前半天赶到。鲁庄公省悟,派兵追赶时,管仲已进入齐境了。鲍叔牙为管仲开囚车去刑具,又让其沐浴更衣,星夜赶回临淄。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举荐,选个良辰吉日,用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迎管仲,拜为相国,主持齐政,鲍叔牙心甘情愿地做了管仲的助手。管仲为相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齐国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稳稳地坐在了“春秋第一霸主”的位上,管仲对鲍叔牙之人善举感激万分,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病危,齐桓公前去探望。问:“相国呀,万一你病重不起,我想任鲍叔牙为相,是否妥当?”管仲摇摇头说:“鲍叔牙品德确实高尚,但不适宜为相。”最后,管仲还是推荐了别人为相。鲍叔牙知悉后,高兴地说:“我荐管仲就是因为他是不徇私情、忠心耿耿的人呢!”

相传,鲍叔牙死后,葬在了他的故乡——鲍庄,如今坟墓仍存。附近村庄的许多门楼上,至今高悬“管鲍遗风”的匾额,纪念这对莫逆之交的好友。

成语故事市道之交

战国时代,廉颇为赵国立了许多战功,被封为上将军,他家每天都来许多客人。后来廉颇被罢官回家。这时,那些客人一个也不来了。

公元前262,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0万士兵,燕国又来趁火打劫。危难中,廉颇又被起用,他不负众望,打败了燕军。当廉颇当了相国后,那些客人陆续又来了。廉颇很看不惯,说:诸位,你们还是请回去吧!

有一个客人站出来,说:廉将军,你得势的时候,我们来追随你;失势时,我们就离开你。天下的人都是因为利益关系交往的(市道之交),这是很自然的事。你何必怨恨、发火呢?廉颇无话可说。

市道之交是说人们出于个人利益而相互交往。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n bīng b d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成语故事蓝田生玉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时光箱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时光女神。她把人们丢失的记忆和时间装在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箱子里,然后扔到深不见底的时光峡谷。而在人世上,有一个名叫埃里克的男人,时光女神也..

臧仓小人的故事

成语故事臧仓小人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他听说鲁平公要去..

耕前锄后的故事

成语故事耕前锄后的故事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勤奋苦读诗书。成年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他不图荣华富贵,厌恶官场黑暗,同情人民疾苦。..

至死不悟的故事

成语故事至死不悟的故事出处《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

臧毂亡羊的故事

成语故事臧毂亡羊的故事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

蕉鹿自欺的故事

成语故事蕉鹿自欺的故事《列子·周穆王》卷三:“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

蓬莱仙境的故事

成语故事蓬莱仙境的故事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光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

袒腹东床的故事

成语故事袒腹东床的故事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

虎口余生的故事

成语故事虎口余生的故事解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出处:《庄子·盗跖》:“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

见卵求鸡的故事

成语故事见卵求鸡的故事〖解释〗看到鸡蛋,就希求蛋化为鸡,而来司晨报晓。比喻言之过早。〖出处〗《庄子·齐物论》:“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

诟如不闻的故事

成语故事诟如不闻的故事宋仁宗时期,河南人富弼为人气量很大,遇到别人辱骂他时,他好像没听见一样。旁人对他说有人指名骂他,他说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别人不..

误付洪乔的故事

成语故事误付洪乔的故事成语误付洪乔发音wùfùhóngqiáo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

败军之将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成语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

赤膊上阵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

近水楼台的故事

成语故事近水楼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

车载斗量的故事

成语故事车载斗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

道听途说的故事

成语故事道听途说的故事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

远水不救近火的故事

成语故事远水不救近火的故事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相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

钱可通神的故事

成语故事钱可通神的故事唐代宗李豫时,左仆射张延赏了解一件重大冤案,叫狱吏十天内了结。没想到第二天公案上有个帖子要求三万贯不过问此案。他气愤地要求尽..

金石为开的故事

成语故事金石为开的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

门可罗雀的故事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的故事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

锦囊妙句的故事

成语故事锦囊妙句的故事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

问一得三的故事

成语故事问一得三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习。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

闭门造车的故事

成语故事闭门造车的故事原文“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宋朱熹《〈四书〉或问》卷..

捋虎须的故事

成语故事捋虎须的故事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

问道于盲的故事

成语故事问道于盲的故事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求教于一无所知者,没有助益。语本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於其人,乃以访愈,是所..

顽石点头的故事

成语故事顽石点头的故事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

青出于兰的故事

成语故事青出于兰的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

颐指气使的故事

成语故事颐指气使的故事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