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的故事
成语故事一窍不通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气地劝纣王说: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你应该要振作起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说:对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妲己真是聪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原文是: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后来,人们就从这句话中引申出成语一窍不通。
成语故事一窍不通的故事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故事: 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成语故事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a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n bīng b d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