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汞都——万山,名由万崇高山
万山之名,产生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这里由于燕山运动,地面起伏较大,大部分地区崎岖破碎,山地面积多达70%,平均海拔在700-800米之间,可谓高山峻岭。因此,民间流有这样一个传说:自盘古开了天地之后,狮驼王奉玉皇大帝之命,自很远的地方驱赶万座群山填海,路过武陵山脉已筋疲力尽,狮驼王无奈,将此硕大群山留在了这里,以后人们便称这一带为“大万山”。传说无稽,纯属百姓有感群山之多而编造,然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军民长官司,则称其为“大万山”军民长官司,始为行政区域名。清光绪六年(1880年),省溪司由江口迁大万山,改称省溪司。民国2年(1913年)废省溪、黄道、施溪三司置省溪县,县公署驻万山,辖及今境大部,后废。公元1966年4月于今境置万山特区。后撤消,再于1970年恢复设置。
万山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尤其汞矿化地质层位多,汞金属原有储量高达4万多吨,曾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汞都”。相传,早在秦代即有人在此采汞,汉代已闻名中华。据《明史》载,明太祖时“惟大万山司有水银朱砂场局”。相沿两千多年的开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最为辉煌,其中1959年至1962年连续四年突破千吨,为国家巩固国防,壮大经济,偿还外债,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时至20世纪末其资源已开始枯竭。但特区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从汞资源开采,转为汞化工开发,加上成功引进一批铁合金冶炼、锰加工和茶叶精加工等骨干企业,重振万山工业。同时将数千年汞开采和冶炼遗留下来的970公里的矿洞,辟为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景观,实为一道矿业遗迹悠久、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地下长城,堪称世界罕见的矿山公园。于是这里“中国汞都”的内涵仍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