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黄的传说
木黄人谈起木黄(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的确有许多故事,并且还富有一些传奇色彩,现在毗邻的县、乡镇中,特别是年老的人都管木黄叫“木王”﹑“魔王”,也不知道是口误还是别的,但这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木黄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在木黄北面的将军山脚下,住着一户黄姓人家,世代以耕种田地为业,兼有书香之贵而富甲一方。黄府门前,有两座小山,石级从龙门通过两座小山中间连通外面,黄花树生长在龙门左侧。黄花树盛夏之时,满树黄花盛开,花色鲜艳,花香馥郁,树高十二丈,像一把大伞,十里之外,便可看见其金灿灿的黄花,格外耀眼,可与花仙媲美,而此地此时也无任何大树与之相比,都说此树乃木中之王,于是得一“木王”称号。两座小山前有一清泉,取名流佳泉,泉水从两座小山石壁流出,有如水桶大的一股水,汩汩而流,终年不息,经碓房,碾房后流入观钎岩河里。路过的人都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到了黄氏第十二代子孙,黄老夫妇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取名黄金,二儿子取名黄银,又因黄老夫妇五十岁喜得一千金,以府前十二人合抱之大黄花树取名黄花。单说那黄花姑娘自小聪颖过人,洒脱灵秀,黄老夫妇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十六岁时,这位大家闺秀已眉清目秀,貌若天仙,亭亭玉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习拳弄棒更胜于她两位兄长,深得黄老夫妇及家人赞赏。
黄花姑娘满二十岁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人都说是罕见的一年。黄府龙门前的黄花树,说来也怪,至立春过后,也是干粗枝壮,叶茂婆娑,长的丰满挺拔,夏至未到,更是出奇地生长,已有二十四人合抱之大,耸入云霄,笼盖四野。于是。在黄氏兄弟的倡导下,招兵买马,报效国家,深得当地人士拥护。单是这一年,恰逢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各地掀起拯国救家的旗帜,黄氏兄妹也就在此独占一方,准备为国除奸。
黄老夫妇已经年近八旬,依然精神攫烁,耳聪目明,主持家事,井井有条,颇得当地人赞誉。
黄氏兄妹只用三年时间就操练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此事被一奸臣误呈朝廷,于是昏庸的皇帝便下旨剿灭。经过近一年的作战,朝廷主帅未能取胜,(说来也巧,不论朝廷兵多将勇,策谋深算,总是敌不过黄氏三兄妹。)可使朝廷中一位老将军恼怒,他日夜兼程赶来督战,又战三月,仍未取胜,拔剑自刎而死。
不觉已是立秋,黄氏三兄妹休整兵马,养精蓄锐,准备再战。朝廷便派一奸细混入此地,用钱财收买本地一个贪财的人,这个人告诉说,要战败黄氏兄妹,只有砍掉黄府门前那棵大黄花树。朝廷兵将重整旗鼓,又战三月。由于黄氏兄妹长期作战,人力财力有减少,节节不利,到了第二年立春之后,黄金黄银两位兄长战死,黄花姑娘被迫携带家人及所剩兵将沿山路东走撤离。不出四里,被追兵赶上,眼看就要死于绝境,黄花姑娘翻身下马,从路旁的小溪中猛吸一口水,朝追兵喷去,顿时,山间雾气蒸腾,不见天日,追兵不识路径,一时迷失方向,黄花姑娘趁此赶路,后来人们把这一地方取名为“乌溪”。又走一程,黄花姑娘准备歇脚整顿人马,大惊,只孤身一人,好不悲伤。而这时,追兵又追上来了,别无选择,挥利剑朝路旁的石壁上戳去,石壁惊爆,有一石洞,刚好隐马藏身。追兵朝另一条山沟而去,等尘埃散尽,黄花姑娘才上马前行,后来人们把这一地方取名为“岩阡口”。人困马乏,又有一条小河挡住去路,黄花姑娘脱下鞋子,平放在水面上,吹一口气,化作一条打鱼船,人和马上船,如蜻蜓点水般跃过水面到达岸边,后来人们把这一地方取名为“跳礅”。
单讲那群追兵从山沟里折回来,已是第二天中午,追到小溪边,问河边打渔的老汉,老汉半天眯着眼睛道:“昨日是有一女子从这里过去了”,领头的说道:“前面路径怎么走?”老汉看了看远方,有望望这帮人,说道:“这里的路吗,有水路,也有陆路,陆路要翻过前面的大山,水路呢,还有十百个滩,七百个渡口,水势汹涌,昨日我到分水岭去打渔,水已经平山上的洞口了”,老汉用手指了指山前的山洞。领头的只好策马回来禀告。其实,那十百个滩(即石板滩),七百个渡口(即七百渡),平山上的洞口(即坪洞口)是三个地名。
黄花姑娘的行程暂且不表,单说朝廷将领攻下将军山,来到黄府前,竟哑然失态,好久才吐出一句话:“此树可谓天下之王也”。.黄花树自上而下都流着黄水,枝叶摇曳着,突然,天色变得阴暗起来,狂风怒吼,草木舞动,兵将们如临大敌,全身颤栗,只有军师那双狡诈的眼睛在滴溜溜地转,“赶快砍掉这颗黄花树,否则会后患无穷。”士兵们便动手砍树。黄花树材质坚硬,砍下的木屑像长了眼睛的利剑一样,朝官兵们的身上飞去,打的官兵哭爹叫娘,军官呵斥道:“快,快,快砍倒这没成气候的魔王”。刚砍到一半,一股股殷红的血从树杆中喷涌而出,几十丈高,一截树枝啪的一声,朝东南方向飞去,落在一条小河边,后来人们把这一地方取名为“木射”(后改为“木社”)。恰好有一姓张的人路过,看到有如梁木大小,材质金黄,用于建房之梁木,后来果真人丁兴旺,此地便取名“木梁”(后改为“木良”)。有有一块很大的木屑飞向东方,李姓人家拣到后请木匠做了一挑金黄的桶,后因桶而得名,此地取名“木桶”(后改为“木统”)。又有一块木屑飞向东北方向,罗姓人家用黄花木块精做了一口大盆,寨邻都以相互借用为荣,后称此地为“木盆”。还有一块飞向西南方向,落在一山坳处,用作木桥,后称此地为“木坳”(后改为“落坳”)。
官兵们轮流砍伐,砍了三天三夜,才将黄花树看倒,黄花树倒地时,犹如晴天霹雳,地动山摇,,压死了不少士兵。那位将军班师回朝廷不到几日,恶梦连连,精神恍惚,不久便一命呜呼。
话说那黄花姑娘日夜兼程,终于摆脱官兵追击,隐居在梵净山的一座寺庙里,削发为尼,活到一百二十岁才去世。
从此,黄府人家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开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地人对于“木王”,“魔王”渐渐淡忘,而“木黄”这饱经风雨的名字,带着大山的性格沿用至今,给这里勤劳﹑质朴﹑善良的人们带来了福音。